「每个时代都需要忠实的记录者」侯小強:绝对不要做一个批评家
「每个时代都需要忠实的记录者」
作者|樊高峰
责任编辑|苏晓琦
这是「物业论谈」陪伴您的第750篇文章
近日,读侯小強先生的著作《靠谱,成为人群中的前5%》,收获颇多。
作者在一个章节写到了自己“不断确立和进化的12条人生原则”。字字珠玑,简单的话却越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相信会带给你启发。
这12条是——
1.坚信的必须要坚持。
2.只做重要的事情;要心甘情愿地做;要日思夜想、全力以赴、投入所有资源认知去做;只要是重要事情就一定要做成。
3.无法接受的就去改变,无法改变的就接受,无法接受和改变的就先放放。
4.断舍离。
5.要付出远超他人的努力。
6.迅速接受现实。
7.绝不毫无保留地信任任何一个人。
8.人不会永远有屋檐可以避雨,你必须成为自己的屋檐。
9.做一个真正的专家。
10.一定广结善缘。
11.绝对不要做一个批评家。
12.绝不辩论,也绝不回应质疑。
笔者很喜欢这12条,但最感同身受的是第11条,绝对不要做一个批评家。
作者在书中说,每个事物的运作都有它的逻辑可言。我见证了企业家的种种艰辛。此后我回味当年的指点江山,就感觉到相当羞愧。因为每一个被广为批评的事物,背后都有逻辑可言,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艰辛。
作者又说,自己的创业经历对我的人生观塑造远甚从前。我不再寻求改变某些人,我也不愿意站在某个更高的立场去批评某些身处困境的人,如果我有余力,我就拉一把。如果我没有余力,我就为其鼓掌。如果离得太远,我也绝对不会落井下石。这个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不是这个世界全部。
哪怕信息再丰饶,再接近所谓的事实,它也仅仅是真相的一部分。
笔者认为,这应是作者深刻的领悟,应该是大浪淘沙,洗尽铅华后的总结。没有经历过伤痛,没有经历过傲气后的挫败和打击,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。
能让人醒悟的不是道理,一定是血淋淋的教训。
看过这样一个故事,说有一位高僧受邀参加素宴,席间,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,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,高僧的随从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,打算让主人看到,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。
一会儿,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,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,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:"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,我就把它吃掉"徒弟听到后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。
宴后高僧辞别了主人。归途中,徒弟不解:“师傅,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,为什么还把猪肉放到素菜中?徒弟只是要让主人知道,处罚处罚他。"
高僧缓缓地说:"每个人都会犯错误,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。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,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,甚至会把厨师辞退,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。”
得理固然重要,但绝对不可“得理不饶人',要'得饶人处且饶人”。
一位哲人说过:"达到目标最有价值的一件事,不是真的达成了某个目标。而是为了这个目标你成为了怎样的人。"
只有那些输不起的人,才会总想要赢。换句话说,越是自我价值感低的人,越想赢,因为他们需要通过"赢"来证明自己的价值。而自我价值高的人,无须证明自己,也就无所谓输赢了。
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,领导做不到十全十美,下属也做不到。接受下属的不完美和自己的不完美,承认别人的优秀,认识自己的不足,是职场中平衡人和人和谐相处的关键。
电影《二手杰作》,演员于和伟先生宣传新片说的一段话很有代表。他这样说到:
人生是用来体验的,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,我慢慢接受自己的迟钝和平庸,允许自己出错,允许自己偶尔断电,带着遗憾拼命绽放,这是与自己达成和解的唯一办法,希望大家都能放下焦虑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,然后去拥抱那个完整的自己。
很清楚地记得原来的老领导的QQ签名是这样写的:“生活需要建设者,而不是批评家”。
很认可。
批评别人是本能,但能不能控制住不批评人,看见别人的付出,肯定他人的成绩,同时又给出建议和意见,给出鼓励,给出方向和方法,是智慧,是修为。
在《读者》杂志“言论”栏目中读到一句很有见地的一句话,记忆犹新。那句话是这样写的:
“没有一个职场人能扛得住被连续批评8次。”
是的,比起批评,鼓励和认可更容易催生好员工。
与你共勉!
物业论谈
这一刻,我在读
扫码咨询与免费使用
扫码免费用
申请免费使用
在线咨询